Martha Argerich

中文名:玛尔塔·阿赫里奇|马尔塔·阿格里齐

国 籍:阿根廷

出生地:布宜诺斯艾利斯

生 日:1941-06-05

职 业:钢琴家

代表作: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主要成就:1957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获奖 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 2006年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奖

别 名:马尔塔·阿格里齐

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 曾从多位名师学琴,1957在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会上获奖,1965年在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声誉日高。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放,以速度见长,拥有很多男钢琴家都难以企及的速度以及技巧,弹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十分出色。

从艺历程:阿赫里奇三岁开始学习钢琴。在她五岁时,她受教于文钦佐·斯卡拉穆扎,这位老师带给她的影响是抒情性和感情的加强。她八岁时有了第一场的音乐会,曲目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阿赫里奇全家于1955年时搬到了欧洲,她受教于奥地利的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之后,她又陆续受教于斯特凡·阿斯克纳塞及玛丽亚·库尔奇奥。1957年,阿赫里奇16岁时,在三个星期之内连续赢得了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以及布梭尼国际比赛。在布梭尼国际大赛时,阿赫里奇遇到了米开朗杰利,之后当她二十岁遇到艺术生涯的危机时就曾向他求教。

阿赫里奇赢得1965年于华沙举行的第七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其中赢得比赛的关键是她在演奏肖邦的C大调练习曲(Op. 10, No. 1)时大胆自信的演奏。次年,她举行了她在美国的首演,出现在林肯中心的伟大演奏家系列中。

阿格里奇从三岁开始学琴,进步神速,不过当时毕竟是小孩子,练琴的枯燥有时也会让她非常憎恨钢琴。在阿格里奇八岁的时候,她的演奏技巧已经达到了独奏的水平。1949年六月,阿格里奇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管弦乐队合作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结果一鸣惊人,甚至惊动了当时阿根廷的总统。据说总统为了让这位神童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特别将阿格里奇的父亲派驻维也纳,在那里阿格里奇得以跟随钢琴家古尔达继续深造。

阿格里奇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当时著名的阿劳·鲁宾斯坦等钢琴大师在访问阿根廷的时候都听过小阿格里奇的演奏,并给予高度的评价。钢琴家吉泽金在听完阿格里奇的演奏后,还特别叮嘱她的父母亲说,不要对阿格里奇管束的太严,要多给她一些自由,否则很可能会毁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在很多人的关怀呵护之下,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日臻成熟,同时她对与音乐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1957年,阿格里奇参加了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一轮淘汰赛之后,阿格里奇问几位评委:是再见呢,还是永别?评委回答说,是再见。因为阿格里奇认为自己通不过第一轮比赛,所以根本没有准备第二轮的曲目,在听到评委的回答后,她才开始练习新的作品。最终,阿格里奇获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初次参赛的获胜使得阿格里奇信心大增,几周之后,她报名参加瑞士日内瓦钢琴比赛,结果她不负众望,再拔头筹。

小时候,阿格里奇想当一个医生,长大后她又想当一个秘书,在业余的时间可以弹琴消遣消遣,她不想当一个职业演奏家,16岁成名之后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不喜欢四处奔波,到处表演的生活。1960年,阿格里奇退出舞台,结婚生子,在196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之前,她甚至已经有三年没有练过琴了。后来在著名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的妻子斯蒂芬的劝说和帮助之下,阿格里奇才又重新找到对于钢琴的热情,并再次拿下国际大赛的冠军。

1957年,年轻漂亮的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在几周之内,连续夺得了意大利和瑞士两个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引起轰动,当时阿格里奇只有16岁。从此之后,阿格里奇凭借她精湛卓绝的演奏逐渐成为名满世界的著名钢琴家,而阿格里奇独特的学琴经历,以及略显古怪的个性,更使得她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

荣誉记录:1957年费鲁乔·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

1957年日内瓦国际音乐大赛一等奖

1965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一等奖

1997年克劳迪奥·阿劳纪念奖章

2005年在日本获得旭日章和praemium Imperiale奖

2000年、2006年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奖(与管弦乐队)

2005年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奖

2012年Gramophone杂志投票入选名人堂。

人物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 ),阿根廷钢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首次登台演出,8岁多次参加公开演出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60年师从米凯朗杰里继续深造,1964年又跟阿什肯纳奇短期学习。 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令其名扬全球。1967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录制了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1968—1969年在阿巴多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协作,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bE大调钢琴协奏曲。1977—1978年德国唱片公司邀请她录制了多部作品。阿格里希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虽然她的演奏充满吉普赛人的奔放热情,但有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一种内在、沉思的诗意。她的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光彩夺人,不愧为当代杰出的女钢琴家;她喜爱舒曼、肖邦的作品,同时也演奏现代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乐曲。

著名录音:肖邦:第2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奇钢琴,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罗斯恃罗波维奇指挥,DG 253104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第2、3号钢琴奏鸣曲,阿格里奇钢琴,DG 2530530、DG 139 317-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沉着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阿格里奇钢琴, DG 2530 530,《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前奏曲全集,阿格里奇钢琴,DG 415836-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 阿格里奇钢琴,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指挥 DG 415062-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含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奇钢琴,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指挥,DG 415062-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阿格里奇的钢琴艺术:1957年,年轻漂亮的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在几周之内,连续夺得了意大利和瑞士两个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引起轰动,当时阿格里奇只有16岁。从此之后,阿格里奇凭借她精湛卓绝的演奏逐渐成为名满世界的著名钢琴家,而阿格里奇独特的学琴经历,以及略显古怪的个性,更使得她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 关于阿格里奇最初是为什么开始练钢琴的,一直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会弹钢琴的小女孩总是很骄傲的对阿格里奇说你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导致小阿格里奇很生气,于是立志学习弹钢琴。但是按照阿格里奇自己的说法是,当她只有两岁八个月左右时,有一天她无意识的在钢琴上按了几个音符,结果使得旁边幼儿园的老师大吃一惊,因为阿格里奇随手按的已经很成调了,由此阿格里奇的音乐天分被发现了。 阿格里奇从三岁开始学琴,进步神速,不过当时毕竟是小孩子,练琴的枯燥有时也会让她非常憎恨钢琴。在阿格里奇八岁的时候,她的演奏技巧已经达到了独奏的水平。1949年六月,阿格里奇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管弦乐团合作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结果一鸣惊人,甚至惊动了当时阿根廷的总统。据说总统为了让这位神童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特别将阿格里奇的父亲派驻维也纳,在那里阿格里奇得以跟随钢琴家古尔达继续深造。 阿格里奇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当时著名的阿劳、鲁宾斯坦等钢琴大师在访问阿根廷的时候都听过小阿格里奇的演奏,并给予高度的评价。钢琴家吉泽金在听完阿格里奇的演奏后,还特别叮嘱她的父母亲说,不要对阿格里奇管束的太严,要多给她一些自由,否则很可能会毁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在很多人的关怀呵护之下,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日臻成熟,同时她对与音乐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1957年,阿格里奇参加了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一轮淘汰赛之后,阿格里奇问几位评委:是再见呢,还是永别?评委回答说,是再见。因为阿格里奇认为自己通不过第一轮比赛,所以根本没有准备第二轮的曲目,在听到评委的回答后,她才开始练习新的作品。最终,阿格里奇获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初次参赛的获胜使得阿格里奇信心大增,几周之后,她报名参加瑞士日内瓦钢琴比赛,结果她不负众望,再拔头筹。 小时候,阿格里奇想当一个医生,长大后她又想当一个秘书,在业余的时间可以弹琴消遣消遣,她不想当一个职业演奏家,16岁成名之后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不喜欢四处奔波,到处表演的生活。1960年,阿格里奇退出舞台,结婚生子,在196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之前,她甚至已经有三年没有练过琴了。后来在著名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的妻子斯蒂芬的劝说和帮助之下,阿格里奇才又重新找到对于钢琴的热情,并再次拿下国际大赛的冠军。 多年来,阿格里奇凭借她超凡的音乐天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钢琴家,同时她的我行我素的个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据说阿格里奇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上台演出前一定要用随身携带的镊子,拔掉前额上几根多余的头发才能找到感觉。有一次,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阿格里奇找来找去也找不到镊子,结果她一气之下就取消了迫在眉睫的音乐会。 阿格里奇临时取消演出的做法是出了名的,而她取消演出的原因也花样繁多,要不就是找不到镊子,要不就是想看一下取消演出的后果,要不就是怯场。还有一种情况她也会取消演出,就是找不到灵感。在阿格里奇心里,她希望每一次的演出都是完美的,甚至一首演奏过多次的曲子,她也不希望重复,而是要演绎出新的内涵。 阿格里奇生于阿根廷,14岁到欧洲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她的演奏独具个人魅力,又具有传统的风范。据说,阿格里奇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她自己也说她的老家很可能就在克罗地亚,她的祖上很可能是条顿民族。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阿格里奇在演奏德奥作家激情热烈的作品时,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中的情感,而不会显得有丝毫的隔膜。 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而她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快”。阿格里奇不仅读谱快,视奏快,而且她手指的弹奏速度也非常快。比如阿格里奇在演奏李斯特的奏鸣曲时,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就弹奏完毕。据说阿格里奇的速度要比老牌的钢琴快手霍洛维兹还要快上一筹。虽然阿格里奇的钢琴独奏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阿格里奇很少举办独奏会,而是把重心转向了重奏曲上。 在阿格里奇的演奏生涯中,曾经有很多的前辈钢琴大师对她进行过指点和帮助,而近几年,阿格里奇也试图通过创立“阿格里奇钢琴奖”等方式,来帮助年轻的演奏家。曾有人问阿格里奇,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钢琴家,什么是最重要的?阿格里奇回答说,首先要热爱音乐,要感觉到和音乐在一起时的幸福,其次要有相当的技巧,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声音想要发出来就需要技巧。同时,要想成功,你还要做到与众不同。

钢琴生涯:幼年学琴

阿格里奇从三岁开始学琴,进步神速,不过当时毕竟是小孩子,练琴的枯燥有时也会让她非常憎恨钢琴。在阿格里奇八岁的时候,她的演奏技巧已经达到了独奏的水平。1949年六月,阿格里奇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管弦乐队

合作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结果一鸣惊人,甚至惊动了当时阿根廷的总统。据说总统为了让这位神童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特别将阿格里奇的父亲派驻维也纳,在那里阿格里奇得以跟随钢琴家古尔达继续深造。

日臻成熟

阿格里奇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当时著名的阿劳·鲁宾斯坦等钢琴大师在访问阿根廷的时候都听过小阿格里奇的演奏,并给予高度的评价。钢琴家吉泽金在听完阿格里奇的演奏后,还特别叮嘱她的父母亲说,不要对阿格里奇管束的太严,要多给她一些自由,否则很可能会毁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在很多人的关怀呵护之下,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日臻成熟,同时她对与音乐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享誉国际

1957年,阿格里奇参加了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一轮淘汰赛之后,阿格里奇问几位评委:是再见呢,还是永别?评委回答说,是再见。因为阿格里奇认为自己通不过第一轮比赛,所以根本没有准备第二轮的曲目,在听到评委的回答后,她才开始练习新的作品。最终,阿格里奇获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初次参赛的获胜使得阿格里奇信心大增,几周之后,她报名参加瑞士日内瓦钢琴比赛,结果她不负众望,再拔头筹。

复出乐坛

小时候,阿格里奇想当一个医生,长大后她又想当一个秘书,在业余的时间可以弹琴消遣消遣,她不想当一个职业演奏家,16岁成名之后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不喜欢四处奔波,到处表演的生活。1960年,阿格里奇退出舞台,结婚生子,在196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之前,她甚至已经有三年没有练过琴了。后来在著名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的妻子斯蒂芬的劝说和帮助之下,阿格里奇才又重新找到对于钢琴的热情,并再次拿下国际大赛的冠军。

生涯传奇

1957年,年轻漂亮的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在几周之内,连续夺得了意大利和瑞士两个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引起轰动,当时阿格里奇只有16岁。从此之后,阿格里奇凭借她精湛卓绝的演奏逐渐成为名满世界的著名钢琴家,而阿格里奇独特的学琴经历,以及略显古怪的个性,更使得她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

演奏特点: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而她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快”。阿格里奇不仅读谱快,视奏快,而且她手指的弹奏速度也非常快。比如阿格里奇在演奏李斯特的奏鸣曲时,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就弹奏完毕。据

说阿格里奇的速度要比老牌的钢琴快手霍洛维茨还要快上一筹。虽然阿格里奇的钢琴独奏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阿格里奇很少举办独奏会,而是把重心转向了重奏曲上。

在阿格里奇的演奏生涯中,曾经有很多的前辈钢琴大师对她进行过指点和帮助,而近几年,阿格里奇也试图通过创立“阿格里奇钢琴奖”等方式,来帮助年轻的演奏家。曾有人问阿格里奇,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钢琴家,什么是最重要的?阿格里奇回答说,首先要热爱音乐,要感觉到和音乐在一起时的幸福,其次要有相当的技巧,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声音想要发出来就需要技巧。同时,要想成功,你还要做到与众不同。

许多钢琴家在年轻时总是激情四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内省,但是阿格里奇不是这样,从她近几年录制的肖邦,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人们听到的是比以前更为狂放和具有气势的音响。虽然已经年过六旬,阿格里奇热烈的的个性似乎一直都没有改变,而她的琴声也一如她的人一样继续保持着通透率真的魅力。

获奖情况:1957年费鲁乔·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

阿格里齐作品

阿格里齐作品(8张)

1957年日内瓦国际音乐大赛一等奖

1965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一等奖

1997年克劳迪奥·阿劳纪念奖章

2005年在日本获得旭日章和praemium Imperiale奖

2000年、2006年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奖(与管弦乐队)

2005年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奖

2012年Gramophone杂志投票入选名人堂。

个人:阿格里奇已结婚三次。她的第一次婚姻生活是与作曲家 、指挥:罗伯特·陈,与他有一个女儿,陈Lyda,是个小提琴手。从1969年到1973年,阿格里奇第二次婚姻,是指挥家夏尔·迪图瓦,带着她的女儿与迪图瓦生活。她的第三任丈夫是钢琴家Kovacevich,与他有一个女儿,斯蒂芬妮。

阿格里奇在1990年,被诊断出患有恶性黑色素瘤。癌症治疗后,渐渐有了缓解,但有一个在1995年复发,最终她的肺部淋巴结转移。在约翰·韦恩癌症研究所,她的肺的一部分去除,在她积极配合医生注入治疗疫苗之后,阿格里奇的癌症再次缓解。阿格里奇为了感谢研究所进行了卡内基音乐厅演奏会。截至2012年,阿格里奇仍然患有癌症。

性格习惯

多年来,阿格里奇凭借她超凡的音乐天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钢琴家,同时她的我行我素的个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据说阿格里奇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上台演出前一定要用随身携带的镊子,拔掉前额上几根多余的头发才能找到感觉。有一次,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阿格里奇找来找去也找不到镊子,结果她一气之下就取消了迫在眉睫的音乐会。

阿格里奇临时取消演出的做法是出了名的,而她取消演出的原因也花样繁多,要不就是找不到镊子,要不就是想看一下取消演出的后果,要不就是怯场。还有一种情况她也会取消演出,就是找不到灵感。在阿格里奇心里,她希望每一次的演出都是完美的,甚至一首演奏过多次的曲子,她也不希望重复,而是要演绎出新的内涵。

阿格里奇生于阿根廷,14岁到欧洲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她的演奏独具个人魅力,又具有传统的风范。据说,阿格里奇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她自己也说她的老家很可能就在克罗地亚,她的祖上很可能是条顿民族。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阿格里奇在演奏德奥激情热烈的作品时,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中的情感,而不会显得有丝毫的隔膜。

單曲
播放全部
02:20
收藏
刪除歌單
删除歌圈
下一首播放
添加到新歌單
微信
QQ好友
QQ空間
Facebook
Twitter
添加種子音樂到主屏幕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한국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