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仔
捞仔,本名吴立群,浙江省义乌人,著名吉他手、音乐制作人,1967年3月出生。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捞仔活跃于广州乐坛。相继在太平洋、中唱、卜通100等乐团演奏,在摇滚圈有“南捞仔、北老五”(老五指唐朝乐队刘义军 )的说法,被称作“中国南方第一吉它手”,就在以吉他手的身份“酷”到闻名大江南北的时候,捞仔悄然转型,当起了音乐制作人,如今他已是国内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之一。
捞仔的父亲是义乌人,母亲是温州人,他在义乌长到7岁,由奶奶带大。此后,每年寒暑假都要回义乌,直到16岁。“捞仔”这个隐藏在众多歌曲和专辑后面的名字,高大俊朗、谦和有礼,并且,有一头长发。
在广东流行音乐处于中国领先地位时,捞仔常为那里的歌手做吉他伴奏。 和拥有舞台、掌声、鲜花、尖叫的明星不同,音乐制作人多半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的名字只是作为小小的印刷体出现在荧幕一角,或者唱片页面上,比如说“作曲:捞仔”,或者“制作人:捞仔”。
音乐生涯
从一把吉他开始
一头长发或许是艺术青年的象征。而在20多年前,这个象征则是一把吉他。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靡靡之音”刚刚滥觞,吉他这种“普罗”乐器在中国十分风靡,“简直就像一件家具,每个人都在墙上挂一把”。
捞仔的音乐道路就是从一把吉他开始的。那时,他还不叫捞仔,而是一个叫吴立群的16岁少年,高考成绩不佳,郁闷彷徨。偶然拿起时髦的吉他。没想到,自称“读书不是特长”的他,在六根琴弦里找到了未来的道路。天赋加上苦练,很快,他就把吉他玩溜了。
流浪歌手
然后,就加入了“流浪歌手”的行列,他们也许是最早的“漂一代”了。先是在杭州歌舞团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去了南方,因为南方比较开放,流行音乐发达。1986年在珠海一家歌厅里唱歌,1987年到广州一家歌厅唱歌,后来进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太平洋艺术团。
上电视的时候,别人问他打什么名字?吴立群说,别人都叫我捞仔(广州人对外地人的称呼),那就叫捞仔好了。渐渐地,捞仔出名了。为人低调的他却不认同“出名”这个说法。他说:“学音乐的时候,什么叫出名我不是特别清楚。我觉得应该是业内的认可。我们是技术性工作,和明星不同,专业性强,对业务上的认可比出名更重要。除了苦练,没有别的捷径,骗不了别人……”那真是流行音乐的“纯真年代”,没有偶像派,没有一夜成名,没有任何假唱,靠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往前走。
职业吉他手
和而今这个偶像年代、选秀年代,情况自是完全不同了。“以前的人很投入地去做一些作品,不像现在受到很多物质诱惑。现在不是,从选秀就可以看出,恨不得今天上完高中,明天选个秀,后天出名,大后天就能赚钱。选秀是一种捷径,我觉得有点像买彩票中奖。可真正的成功是一种厚积薄发……”
就是凭着多年来厚重的积累,捞仔的技艺渐渐炉火纯青,跻身中国顶尖吉他手之列。当时曾有“南捞仔,北老五(唐朝乐队吉他手)”之说,他们曾经影响了一代吉他爱好者。
从1988年开始,捞仔作为一个职业吉他手,进入唱片录制行业。
与西藏音乐结缘
如果要说一说中国的流行音乐,《阿姐鼓》注定是不可绕过的。它被称为“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这张专辑在全球56个国家出版发行,是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赢得无数国际赞誉。这张唱片也对捞仔的音乐人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参与了这张唱片的录制,里面的吉他部分都是由他演奏的。他很认真地说:“何训田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1994年,曾经同在一家歌厅唱歌的朱哲琴找到他,因为她要出唱片,得找几个演奏好手。那时的捞仔和同时代的艺术青年一样,满脑子都是摇滚、爵士,对民族音乐有着很片面的看法。可是,当他听到何训田采自西藏的“真正的原生态”音乐时,有如鸿蒙初开。何训田将藏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糅合而碰撞出的惊艳效果,也令他深深震撼。一个新世界开启。从此,他和西藏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又参与了朱哲琴另一张唱片《央金玛》的录制。他作曲的《天葬》由藏族著名歌手亚东一唱而红,并在法国坎城音乐大展上获奖。
2005年,他为《可可西里》制作电影音乐,并获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他说:“巡山队队长的原型是我一个朋友的好朋友,因此我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藏族人生活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要去保护另外一种弱小的动物,没有信仰的人是做不到的……”
他说西藏现在成了时髦的代名词:“搞摄影、搞电影、搞音乐、搞文学的都要去沾点边。但很多人只是把西藏当做一个符号,都是披着件西藏的外衣,一唱就回去了,并不是真的了解,也不是真的热爱。”但是,他也不据此认为自己对西藏音乐的了解就有多深入了。他觉得自己对西藏的热爱也有点“叶公好龙”:“严格来讲,我做的音乐能叫西藏音乐吗?也是一个主观的东西,用先进、时髦的手法去表现,有一种碰撞,让人觉得意外什么的……”毕竟,这已不是王洛宾的年代。
也就是从接触西藏音乐开始,捞仔从吉他手转向音乐制作人。在广州待了16年后,2001年,他去了北京,原因是“广州让人感觉失去了创造力,和人对音乐本身的渴望”。北京是文化中心,竞争激烈,但是,他觉得,对于自己是个强化训练。而今,他确实在圈内小有名气了。
从一个16岁的少年,成为国内最好的吉他手之一,又成为现今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捞仔从义乌出发,到广州、到西藏、到北京,这20多年来,由南至北,在自己的音乐路途中画了一个完美的半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捞仔活跃于广州乐坛。相继在太平洋、中唱、卜通100等乐团演奏,在摇滚圈有“南捞仔、北老五”(老五指唐朝乐队刘义军 )的说法,被称作“中国南方第一吉它手”,就在以吉他手的身份“酷”到闻名大江南北的时候,捞仔悄然转型,当起了音乐制作人,如今他已是国内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之一。
捞仔的父亲是义乌人,母亲是温州人,他在义乌长到7岁,由奶奶带大。此后,每年寒暑假都要回义乌,直到16岁。“捞仔”这个隐藏在众多歌曲和专辑后面的名字,高大俊朗、谦和有礼,并且,有一头长发。
在广东流行音乐处于中国领先地位时,捞仔常为那里的歌手做吉他伴奏。 和拥有舞台、掌声、鲜花、尖叫的明星不同,音乐制作人多半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的名字只是作为小小的印刷体出现在荧幕一角,或者唱片页面上,比如说“作曲:捞仔”,或者“制作人:捞仔”。
音乐生涯
从一把吉他开始
一头长发或许是艺术青年的象征。而在20多年前,这个象征则是一把吉他。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靡靡之音”刚刚滥觞,吉他这种“普罗”乐器在中国十分风靡,“简直就像一件家具,每个人都在墙上挂一把”。
捞仔的音乐道路就是从一把吉他开始的。那时,他还不叫捞仔,而是一个叫吴立群的16岁少年,高考成绩不佳,郁闷彷徨。偶然拿起时髦的吉他。没想到,自称“读书不是特长”的他,在六根琴弦里找到了未来的道路。天赋加上苦练,很快,他就把吉他玩溜了。
流浪歌手
然后,就加入了“流浪歌手”的行列,他们也许是最早的“漂一代”了。先是在杭州歌舞团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去了南方,因为南方比较开放,流行音乐发达。1986年在珠海一家歌厅里唱歌,1987年到广州一家歌厅唱歌,后来进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太平洋艺术团。
上电视的时候,别人问他打什么名字?吴立群说,别人都叫我捞仔(广州人对外地人的称呼),那就叫捞仔好了。渐渐地,捞仔出名了。为人低调的他却不认同“出名”这个说法。他说:“学音乐的时候,什么叫出名我不是特别清楚。我觉得应该是业内的认可。我们是技术性工作,和明星不同,专业性强,对业务上的认可比出名更重要。除了苦练,没有别的捷径,骗不了别人……”那真是流行音乐的“纯真年代”,没有偶像派,没有一夜成名,没有任何假唱,靠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往前走。
职业吉他手
和而今这个偶像年代、选秀年代,情况自是完全不同了。“以前的人很投入地去做一些作品,不像现在受到很多物质诱惑。现在不是,从选秀就可以看出,恨不得今天上完高中,明天选个秀,后天出名,大后天就能赚钱。选秀是一种捷径,我觉得有点像买彩票中奖。可真正的成功是一种厚积薄发……”
就是凭着多年来厚重的积累,捞仔的技艺渐渐炉火纯青,跻身中国顶尖吉他手之列。当时曾有“南捞仔,北老五(唐朝乐队吉他手)”之说,他们曾经影响了一代吉他爱好者。
从1988年开始,捞仔作为一个职业吉他手,进入唱片录制行业。
与西藏音乐结缘
如果要说一说中国的流行音乐,《阿姐鼓》注定是不可绕过的。它被称为“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这张专辑在全球56个国家出版发行,是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赢得无数国际赞誉。这张唱片也对捞仔的音乐人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参与了这张唱片的录制,里面的吉他部分都是由他演奏的。他很认真地说:“何训田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1994年,曾经同在一家歌厅唱歌的朱哲琴找到他,因为她要出唱片,得找几个演奏好手。那时的捞仔和同时代的艺术青年一样,满脑子都是摇滚、爵士,对民族音乐有着很片面的看法。可是,当他听到何训田采自西藏的“真正的原生态”音乐时,有如鸿蒙初开。何训田将藏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糅合而碰撞出的惊艳效果,也令他深深震撼。一个新世界开启。从此,他和西藏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又参与了朱哲琴另一张唱片《央金玛》的录制。他作曲的《天葬》由藏族著名歌手亚东一唱而红,并在法国坎城音乐大展上获奖。
2005年,他为《可可西里》制作电影音乐,并获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他说:“巡山队队长的原型是我一个朋友的好朋友,因此我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藏族人生活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要去保护另外一种弱小的动物,没有信仰的人是做不到的……”
他说西藏现在成了时髦的代名词:“搞摄影、搞电影、搞音乐、搞文学的都要去沾点边。但很多人只是把西藏当做一个符号,都是披着件西藏的外衣,一唱就回去了,并不是真的了解,也不是真的热爱。”但是,他也不据此认为自己对西藏音乐的了解就有多深入了。他觉得自己对西藏的热爱也有点“叶公好龙”:“严格来讲,我做的音乐能叫西藏音乐吗?也是一个主观的东西,用先进、时髦的手法去表现,有一种碰撞,让人觉得意外什么的……”毕竟,这已不是王洛宾的年代。
也就是从接触西藏音乐开始,捞仔从吉他手转向音乐制作人。在广州待了16年后,2001年,他去了北京,原因是“广州让人感觉失去了创造力,和人对音乐本身的渴望”。北京是文化中心,竞争激烈,但是,他觉得,对于自己是个强化训练。而今,他确实在圈内小有名气了。
从一个16岁的少年,成为国内最好的吉他手之一,又成为现今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捞仔从义乌出发,到广州、到西藏、到北京,这20多年来,由南至北,在自己的音乐路途中画了一个完美的半圆。
单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