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u Lupu

别名:拉杜·卢普

国籍:罗马尼亚

生日:1945-11-30

职业:钢琴家

Radu Lupu 鲁普(1945- ) 是罗马尼亚钢琴家,6岁学琴,12岁登台演奏,他的钢琴老师穆济切斯库也是李帕蒂的老师,1963年获奖学金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涅高兹班上学习。1966年获克莱本国际比赛奖,1967年获埃乃斯库比赛奖,1969年又获利兹国际比赛奖。 鲁普的演奏追求音的微妙与流畅,在微妙的音中追求透明的阴影感;追求强音及它所造成的鲜明的明暗效果,强调动态与幅度.鲁普演奏的舒伯特、布拉姆斯及戈尔德堡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最具特色。

从艺历程:6岁学琴,12岁登台演奏,他的钢琴老师穆济切斯库也是李帕蒂的老师,1963年获奖学金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涅高兹班上学习。

东欧钢琴巨匠说到罗马尼亚的钢琴家,相信大多数爱乐人头脑中都会立时浮现出英年早逝的迪努·利帕蒂(DinuLipatti,1917—1950)。而对利帕蒂的另一位至今健在的同胞兄弟拉杜·鲁普则知之较少。其实,拉杜·鲁普正是利帕第的同门师弟。他6岁学琴,本来是想成为一位作曲家,后来在启蒙老师的劝说下迈向钢琴之路。

鲁普12岁登台演奏,他的钢琴老师穆济切斯库便是利帕蒂的老师。1963年鲁普获奖学金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在涅高兹的大师班上学习。鲁普弹琴不用钢琴椅,而是用有椅子背的平常家用椅,显示他对钢琴演奏的特异观念。时时把背部在椅背上会违反一般人对发出良好音色的认知:因为如果把背靠在椅背上,那么手臂重量就会移向椅子而不是琴键上。鲁普这个习惯不是故意作怪,也不是因为他的背有问题,而是得自他追寻创造特殊音色的研究心得,结果是,也演奏的音量并不特别大,但另一方面,他音色的细微变化却特别丰富,以致他可以创作出如光影变幻般的明暗对比。他就像一个画家把调色盘上的大红、大蓝、大紫等鲜艳色调予以舍弃,却精心调制出无限多种层次的黄、绿、褐色调。第一次听他演奏的听众若不是大吃一惊,就是被强烈吸引而心荡神驰。

名著:鲁普1970年代在伦敦演奏全套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可说完成过去五十多年来,多位钢琴家共同投注心力的一项历史性艺术使命。开风气之先的是许纳贝尔,接着有塞尔金、肯普夫、李希特和在兰德尔。鲁普1971年录制的舒伯特奏鸣曲D.784把我们带到他所开创的一个新领域。在这部奏鸣曲录音里,除呈现作品本身外,我们可以察觉出一种正在消失中的特有俄罗斯学派作风。这种风格明显地表现在第一乐章的响亮极强奏,及最后一个乐章的处理当中。尤其最后一个乐章说明了鲁普是何以能赢得范.克莱本大赛首奖。不只是在高速弹奏时能保有像水晶般明晰的触键,而且在最后的可畏八度音中,显得特别大胆而光采,即便当今知名钢琴家在此都刻意略去部份音符,以免弹奏时会影响速度。1971年鲁普就充份显示他在弹奏八度时的超技,事实上,这个特点也表现在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幽默曲》和巴尔托克钢琴奏鸣曲。虽然如此,他又不是那种急于演奏某些曲子,如柴可夫斯基一号钢琴协奏曲藉以自我炫耀的那种钢琴家。

合作:鲁普曾与著名指挥家与乐团合作,如巴伦波英指挥克里夫兰管弦乐团、朱里尼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梅塔指挥洛杉矶爱乐、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等。他的专长曲目是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布拉姆斯等人作品。他也是知名室内乐演奏者,合作搭档包括郭德堡、郑京和…等,风格充满温暖的抒情与深度的诗意。

作品特色:鲁普的版本则长达五分四十三秒。他最在意的不在乐句的流畅性,而在清晰的分句,有布莱希特之风,注重修词学上的结构,所以每个长句前半的最后一个音,与下半句的第一个音之间,有个出乎结构考虑的刻意延长。所以他的音乐不像游唱诗人的歌咏,而宛如一长别的浮雕石壁,就像我们在歌德式教堂大门所见到的一般。鲁普诠释上的另一个理念,表现在乐曲中段调式改变的处理。这个调式改变并不是听众可以从聆听当中自行分辨的,鲁普便利用音色改变来予以强调刻画。鲁普在第一段最后一小节精心安排了一个伏笔,在第三段转回原调式时,又做了一个长达四小节的重叠音效,让听众同时可以听到两种音色。

在舒曼《儿时情景》方面,有四个参考版本可拿来与他相较:柯尔托、季雪金、霍洛维兹和泽济。这些钢琴家和其它许多钢琴家一样,用不同方式来表达同一概念:在一个温暖的家庭气氛中,父亲用他慈爱的眼光来审视孩子们的世界。鲁普避免用这种传统的理解去演绎,他反而如同演奏布拉姆斯间奏曲一样,把《儿时情景》再度转变成布莱希特风格的吟诵,用科学埋性的眼光去审视作品中所透露出人类精神的原型。传统观念里,人们认为童年应该是纯真无邪的,可是弗洛伊德却独排众议,认为童年的精神领域里已蕴含许多人们仍未意识到的黑暗面。鲁普便是站在弗洛伊德这头。

如果没有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在先,认识这部作品的方式便会为之改观。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钢琴家在演奏舒曼协奏曲时,通会也一起演奏葛利格。这个习实到本世纪五○年代再受LP风气的推波助澜,因为人们发现把这两部作品录在一起是很方便的事。从第一流到第二线的钢琴家都这么做,如:巴克豪斯、鲁宾斯坦、季雪金、阿劳、索罗门、李希特、李帕第、米开兰杰利、安达、费雷雪、奥格东、普莱亚和齐玛曼……等。我不知道这种「葛利格—舒曼二合一」的观念到底在鲁普的心目中有什么程度的地位。但有趣的是,在之后一代的演奏家中,很多都已放弃了这种相合,从布兰德尔、波里尼、顾尔达和巴伦波英、从阿胥肯纳吉到纪新,都没有把葛利格和舒曼录在一起。

하나의
모두 재생
재생 목록 삭제
删除歌圈
다음 플레이
새 재생 목록에 추가
위챗
QQ 친구
QQ 공간
Facebook
Twitter
홈 화면에 토렌트 음악 추가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한국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