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青

别名:张忆青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浦东出生浙江乌青镇

出生日期:1938年

职业:演员

代表作:《痴梦》,《惊梦》,《寻梦》等

主要成就:中国戏剧梅花奖

张继青,女,上海市人,原名忆青。江苏省苏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又名张忆青。江苏苏州人。1953年在苏州民锋苏剧团学苏剧和昆剧,拜尤彩云、曾长生为师,演旦角。1956年后转江苏省昆剧团,受到俞振飞、沈传芷、朱传茗、姚传芗等著名昆曲演员的传授和指点,并学习京剧的梅派和程派唱腔,还接受了西方舞台表演艺术训练,为她日后在昆剧表演艺术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物张继青,女,上海市人,原名忆青。江苏省苏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1938年生,工闺门旦,先学苏剧,后得昆曲前辈全福班老艺人尤彩云、曾长生的教授,在传统技艺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2年参加苏州民锋苏剧团。1956年入苏州市苏剧团。后任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员,江苏昆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1958年后,专工昆剧,又得到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的指授。她戏路宽广,正旦、五旦、六旦均佳。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朱卖臣休妻》等。1984年获第一届戏剧梅花奖。

其所扮演的《朱买臣休妻》的崔氏、《牡丹亭》的杜丽娘、《渔家乐》的邬飞霞、《长生殿》的杨玉环、《白蛇传》的白娘子、《窦娥冤》的窦娥、《关汉卿》的朱廉秀、《蝴蝶梦》的田氏,以及《跃鲤记·芦林》的庞氏、《西游记·认子》的殷氏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中尤以“三梦”:《痴梦》、《惊梦》、《寻梦》著称。她的表演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吐字归音,圆润可赏。曾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曾出访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并多次受邀请赴台湾讲学。

人物经历:童年

1938年冬,张继青出生在浙江乌青镇(今乌镇)。她是家中长女,原籍上海浦东。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老幼逃难至苏州以南的这个古老小镇。然而,这里最终也未能幸免于日本人的“扫荡”。兵荒马乱的避难中,呱呱坠地仅两天的小继青,两次以嘹亮的“歌喉”莫名地大哭不止,恰巧都使家人因此被迫转移藏身处而躲过了炸弹袭击。祖母格外疼爱她,模糊地相信,这孩子“或许能有什么好运道”。

在风声鹤唳的年代,童年的小继青跟着家人四处飘零,投亲靠友,衣食温饱是最大的企盼。7岁前,家里人都唤她乳名“小毛头”,直到要上学堂报名,才请有学问的朋友正式取名“忆青”,有记住“衣胞之地”乌青镇的意思。后来,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剧演员,称作“继”字辈,改名“继青”。


从艺

张继青的祖父是“苏滩”(苏州滩簧,昆剧的姐妹艺术形式)艺人,一家人曾组成“张家班”,跑码头卖艺为生。小继青也因此受到耳濡目染,但真正学习戏曲是从14岁开始。1952年,张继青前去照顾在上海民锋苏剧团的姑妈。作为小家属,她先是在剧团帮忙打杂,后来慢慢跟着学唱,跑跑丫鬟、媒婆、小花脸等小角色。“就是帮忙做点事,给我一点零用钱。”张继青笑着说。此前,家里为她的生计发愁,曾打算卖了写字台,给她买个做麻绳的机器以维生。不曾料想,投靠姑妈,无意中开启了她的艺术人生。

一生谦和恬淡。少女时代的她,只觉自己是只“丑小鸭”:相貌平平,文化不高,衣着简朴,不善辞令。她未曾有过远大抱负,更没想过要成“角儿”。“主要就是解决一个吃饭问题。”张继青轻松地说,“说实话,当时没有什么文化,书只念到四年级。老师跟我讲戏曲理论,讲斯坦尼,讲人物内心,有的听得似懂非懂,许多道理是后来才渐渐悟道。开始就是模仿,老先生都有一套规定的程式。熟能生巧,慢慢地越练越好,自己的感觉有了,也找到‘范儿’了。”

张继青不认为自己有所谓的“天赋”,但她确实从一开始就是同伴中的佼佼者。她也从未正式拜过师,但幸运地先后得到尤彩云、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数十位名师的指导。1953年,为了扶持地方戏剧,苏州市文联把民营的上海民锋苏剧团接到苏州,改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在这里,张继青边唱边学,博采众家之长,对戏剧表演的理解逐步提升,渐渐成长为剧团新生代当家小花旦。

1956年,昆曲名家俞振飞为了提携后辈与张继青合演《断桥》,年仅18岁的她丝毫不怯场。北昆名家韩世昌、白云生等看后称赞说,张继青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昆剧梅兰芳”。


成名

张继青剧照张继青的现代昆曲表演艺术真正大放异彩,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那时,她已经四十多岁了。 “老师给了我两碗饭,一是姚传芗先生的《牡丹亭》,另一个是沈传芷先生的《朱买臣休妻》。”她半开玩笑地比喻道。这两部戏是张继青的代表作,都继承弘扬了“传”字辈老先生一脉相承的正宗、正统的昆曲格调,也有她自己的创新,奠定了她在昆曲旦角中当之无愧的“头牌”地位。其中,尤以《惊梦》《寻梦》《痴梦》三折的出色表演而饮誉海内外,故她又有“张三梦”之誉。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被盛赞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剧中讲述了少女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痴,因痴而亡,最后又因爱而复生的故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文辞精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莺啼婉转,水袖飘曳,“如晴云出岫,如溪回曲涧”,余音绕梁而又意韵无穷,把昆曲的唯美、细腻、灵动和古代大家闺秀的优雅、端庄、秀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感叹道,“看了她的表演,才知道昆曲之美”,“听了她的唱,再听不得别人的了。”

现代昆剧《朱买臣休妻》由清人传奇《烂柯山》改编而成,最早源自元杂剧《渔樵记》。该剧讲述的是,年近半百的东汉寒儒朱买臣,功名未就,艰苦厮守二十年的妻子崔氏终不耐贫寒,逼休改嫁,后得知朱买臣中举衣锦荣归,愧悔不已,在梦中痴望破镜重圆,然而覆水难收,最终崔氏神情恍惚中投水自尽。在过去的一般表演中,常把崔氏塑造为爱慕虚荣的庸俗妇人,可气却不可爱。在这出戏中,张继青深入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既强烈又含蓄、既夸张又单纯天真的表演,把崔氏这个“反派”角色的浅见短识背后的单纯和内心矛盾刻画得恰如其分。让人感到,她的市井虚荣虽可恨,但她的悲剧性格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却也合情合理,令人悲悯。在封建时代,女子没有独立人格,她的全部生活理想都仰望和依靠在男人身上,她希望改变命运,却又无能为力。就连一向要求严格的沈传芷老师,也不止一次说:“这出戏,过去是一般演演的,现在被张继青唱出来了。” 拿捏分寸,弛张有度,一切为剧情和反映人物内心服务,而不炫耀技巧,是张继青昆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戏剧评论家冯牧说:“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个演员把人物性格表演得像她这样既清楚,又含蓄、蕴藉;既丰富,又单纯;既非常严谨,把昆曲许多高难度的程式运用得十分准确,又非常自由。”

成就荣誉:获奖

1983年,张继青毫无异议地荣膺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她多次到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和极高的赞誉:“今天整个柏林都在赞美昆剧”,“她带给巴黎人民无可比拟的享受”、“世界五大女演员之一”,“欧洲目前找不到这样的演员”…… 对于这一切,张继青淡淡地说:“我的一些自身条件并不好,身段形象方面要克服很多不足,只是不断锻炼,尽量完美。如果说大家对我的表演还感到比较认可和喜欢的话,我可以说,我对于艺术确实非常认真。我也不觉得自己就最好,但确实下了功夫。我很喜欢在舞台上的忘我和陶醉,很舒服。谢幕时的鲜花和掌声,是演员最幸福的时刻,再累也满足了。”


收徒

张继青2003年,在台湾白先勇先生的敦请下,张继青答应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指导,该剧遴选的杜丽娘扮演者沈丰英正式拜她为师。这是张继青平生第一次正式收徒,剧中小生柳梦梅的扮演者俞玖林也拜师于著名昆曲小生汪世瑜门下。青春版,既是年轻人演给年轻人看的戏,也需要正统、正派、正宗的昆曲传统,这是白先勇在策划青春版《牡丹亭》时的指导思想。

于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两位名师毫无保留将毕生绝活传给接班人。“沈丰英的音色很好,扮相也好,唱腔方面我给她弄得比较多。演员对自己的不足要敢于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张继青说,“像昆曲这样的艺术,改革要改,但是一些传统的精髓还要原汤原味。表演的技法很多,就像七巧板,看你怎么用。”

人物评论:她被誉为世界第一流女演员之一;

她的表演是触发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灵感之一;

她是第一个打破藩篱、进入东京能乐堂的他国女演员;

她在西柏林海拉尔剧场谢幕多达15次;

她在肯尼迪艺术中心获得“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她的昆曲清音唱遍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

하나의
모두 재생
06:54
모으다
0 회 ·
재생 목록 삭제
删除歌圈
다음 플레이
새 재생 목록에 추가
위챗
QQ 친구
QQ 공간
Facebook
Twitter
홈 화면에 토렌트 음악 추가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한국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