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奎
李多奎(1898~1974),京剧演员,原名万选,字子青,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幼年进庆寿和科班学艺,先学老生。变声后曾学拉胡琴。嗓音转好后,经建议改习老旦。后拜以做工见长的老旦艺术家罗福山为师,正式改唱老旦,并经常向龚云甫请教。据记载,他第一次以老旦演员登台公演是1923年搭程砚秋的班社,在北京中和园演出《钓金龟》。
1925年首次到上海演出,与金少山合演《断太后、打龙袍》,被称为“双绝”。在以后将近40年的演出生涯中,他曾经与王又宸、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章遏云、金少山、裘盛戎等名角同台演出。
其擅演剧目有《钓金龟》《行路哭灵》《望儿楼》《太君辞朝》《滑油山》《三进士》《遇皇后》《打龙袍》等,是继龚云甫之后,影响最大的老旦演员。
50年代后,李多奎参加北京京剧团,与裘盛戎创演的一出小戏《赤桑镇》,受到观众欢迎,成为京剧花脸、老旦对儿戏的保留剧目。晚年在演出之余,经常给登门求教的学生说戏。
李多奎的唱工艺术深得“龚(云甫)派”真传。龚云甫晚年因健康原因很少演出,李多奎延请了龚云甫的琴师陆彦庭操琴,向他学习了许多"龚派"演唱艺术,并且沿着龚云甫创作思路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逐渐创出了自己的"李派"风格,进一步发展了京剧老旦的唱腔艺术。
京剧老旦是一个后起的行当。早期的老旦演员多由老生改行,或由老生兼演。唱腔唱法与老生比较接近,缺乏行当个性。龚云甫对老旦的演唱艺术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确立了老旦唱念“雌音”与“衰音”结合的声音造型,又吸收青衣唱腔旋律创作老旦新腔,进一步增强了女性特征,也使行当个性逐渐凸现。
李多奎继承了“龚派”的思路与方法进一步开掘。他的嗓音不仅“雌音”、“衰音”俱备,而且特别宏亮、苍劲,他壮年时期的唱片《滑油山》《目连救母》《雪杯圆》《四郎探母》等唱段比较充分的反映了他的声音特点。李多奎也继承了龚云甫的创腔方法。像《甘露寺》中的[西皮原板]“大骂畜生少计谋”一句,就是从小生[娃娃调]唱腔借用过来的。同时又经过加工、润色,使之合乎剧情戏理,呈现出本行当的特色。其中“少”字的音区很高,用来表现人物气愤、大骂的神情;“畜生”的“生”字,以有力的喷口吐出,随即归入鼻音,则是老旦特有的唱法。再譬如,李多奎[二黄散板]中的名句,如《钓金龟》中的“小张义在一旁他不睬不闻”和《哭灵》中的“再不想送儿到那枉死城”,最后四字的长拖腔,据说就是从吸收老生“孙(菊仙)派”的唱腔创造出来的,而《哭灵》的[反二黄慢板]就吸收了不少青衣的旋律。这样多方面的吸收融化,大大丰富了老旦的唱腔。
李多奎的嗓音宏亮宽厚,音质饱满,高低音都好;气力充沛而且善于运用。在龚云甫唱腔的基础上,他充分发挥了咬字真切、喷口有力的优长,加强了唱腔的力度,逐渐发展出了一种黄钟大吕、苍劲挺拔的风格。他在《四郎探母》中有一个小唱段,其中一句[导板]“一见娇儿泪满腮”,“腮”的“嘎调”扶摇直上,剧场演出每每掌声四起。下面紧接大段速度较快的[流水],一气呵成,表现人物百感交集、絮絮叨叨神气极其贴切,成了一个名唱段。二三十年代就录制了3次唱片,五十年代又有数个演出录音。一种“楼上楼”的唱法,即在“腮”字的高腔后加衬字“呐呃”再翻高。下面的[流水]节奏愈快,气息愈见匀停而且字字清晰,其中还有两个很长的“镶嵌句”,也安排得匀称妥帖;而“削发为僧”,“僧”字在喷口更是遒劲有力,展示了高超的演唱技巧。
李多奎高腔唱得苍劲挺拔,低腔更能委婉沉着。他演唱的《望儿楼》,就是一反他通常实大声宏、高亢嘹亮的特点,大段[二黄原板]几乎没有一句高腔,反而使用了许多盘旋下行的低腔,而且在声音处理上更多的使用了苍老的“衰音”,来表现一位年迈的母亲思念远方儿子一往情深的感情。而像《哭灵》中的[反二黄]更是音域宽广,音程的起伏跳动很大,时而低沉,时而激越,表现了“白发人反送黑发人”那种人间最为伤心的情感。
李多奎演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和巨大的感染力,使他成为三十年代以后京剧老旦的杰出代表。后起的老旦演员大都师法“李派”演唱艺术。因此,他从1925年起直到“文革”开始的将近40年时间里,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许多都是广为流传名作。
1925年首次到上海演出,与金少山合演《断太后、打龙袍》,被称为“双绝”。在以后将近40年的演出生涯中,他曾经与王又宸、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章遏云、金少山、裘盛戎等名角同台演出。
其擅演剧目有《钓金龟》《行路哭灵》《望儿楼》《太君辞朝》《滑油山》《三进士》《遇皇后》《打龙袍》等,是继龚云甫之后,影响最大的老旦演员。
50年代后,李多奎参加北京京剧团,与裘盛戎创演的一出小戏《赤桑镇》,受到观众欢迎,成为京剧花脸、老旦对儿戏的保留剧目。晚年在演出之余,经常给登门求教的学生说戏。
李多奎的唱工艺术深得“龚(云甫)派”真传。龚云甫晚年因健康原因很少演出,李多奎延请了龚云甫的琴师陆彦庭操琴,向他学习了许多"龚派"演唱艺术,并且沿着龚云甫创作思路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逐渐创出了自己的"李派"风格,进一步发展了京剧老旦的唱腔艺术。
京剧老旦是一个后起的行当。早期的老旦演员多由老生改行,或由老生兼演。唱腔唱法与老生比较接近,缺乏行当个性。龚云甫对老旦的演唱艺术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确立了老旦唱念“雌音”与“衰音”结合的声音造型,又吸收青衣唱腔旋律创作老旦新腔,进一步增强了女性特征,也使行当个性逐渐凸现。
李多奎继承了“龚派”的思路与方法进一步开掘。他的嗓音不仅“雌音”、“衰音”俱备,而且特别宏亮、苍劲,他壮年时期的唱片《滑油山》《目连救母》《雪杯圆》《四郎探母》等唱段比较充分的反映了他的声音特点。李多奎也继承了龚云甫的创腔方法。像《甘露寺》中的[西皮原板]“大骂畜生少计谋”一句,就是从小生[娃娃调]唱腔借用过来的。同时又经过加工、润色,使之合乎剧情戏理,呈现出本行当的特色。其中“少”字的音区很高,用来表现人物气愤、大骂的神情;“畜生”的“生”字,以有力的喷口吐出,随即归入鼻音,则是老旦特有的唱法。再譬如,李多奎[二黄散板]中的名句,如《钓金龟》中的“小张义在一旁他不睬不闻”和《哭灵》中的“再不想送儿到那枉死城”,最后四字的长拖腔,据说就是从吸收老生“孙(菊仙)派”的唱腔创造出来的,而《哭灵》的[反二黄慢板]就吸收了不少青衣的旋律。这样多方面的吸收融化,大大丰富了老旦的唱腔。
李多奎的嗓音宏亮宽厚,音质饱满,高低音都好;气力充沛而且善于运用。在龚云甫唱腔的基础上,他充分发挥了咬字真切、喷口有力的优长,加强了唱腔的力度,逐渐发展出了一种黄钟大吕、苍劲挺拔的风格。他在《四郎探母》中有一个小唱段,其中一句[导板]“一见娇儿泪满腮”,“腮”的“嘎调”扶摇直上,剧场演出每每掌声四起。下面紧接大段速度较快的[流水],一气呵成,表现人物百感交集、絮絮叨叨神气极其贴切,成了一个名唱段。二三十年代就录制了3次唱片,五十年代又有数个演出录音。一种“楼上楼”的唱法,即在“腮”字的高腔后加衬字“呐呃”再翻高。下面的[流水]节奏愈快,气息愈见匀停而且字字清晰,其中还有两个很长的“镶嵌句”,也安排得匀称妥帖;而“削发为僧”,“僧”字在喷口更是遒劲有力,展示了高超的演唱技巧。
李多奎高腔唱得苍劲挺拔,低腔更能委婉沉着。他演唱的《望儿楼》,就是一反他通常实大声宏、高亢嘹亮的特点,大段[二黄原板]几乎没有一句高腔,反而使用了许多盘旋下行的低腔,而且在声音处理上更多的使用了苍老的“衰音”,来表现一位年迈的母亲思念远方儿子一往情深的感情。而像《哭灵》中的[反二黄]更是音域宽广,音程的起伏跳动很大,时而低沉,时而激越,表现了“白发人反送黑发人”那种人间最为伤心的情感。
李多奎演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和巨大的感染力,使他成为三十年代以后京剧老旦的杰出代表。后起的老旦演员大都师法“李派”演唱艺术。因此,他从1925年起直到“文革”开始的将近40年时间里,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许多都是广为流传名作。
single